多少税收都不是排污的理由和底气。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,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底线思维
“我们基本上每年要交大几千万的税收,从税收贡献和经济贡献上,对当地来说肯定是比较核心的。”日前,央视《焦点访谈》报道了千亩耕地被污染的问题,其中江西国化实业有限公司被重点“点名”,而其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镜头前笑谈“大几千万税收”的画面引发热议。
此言一出,舆论哗然。网友纷纷指责涉事企业负责人态度不端正,不谈环境污染,不谈治理举措,反而笑嘻嘻地把几千万税收挂在嘴上。
这样笑谈税收的姿势肯定不对。无论如何,多少税收都不是排污的理由和底气。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,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底线思维。
不过,该负责人可能“一不留神”说了句大实话。循着这句话,回味当地治污的过程,或可大概明了企业为何如此高调。视频中,当地生态环境局局长表示会让他们整改。但面对记者“整改做不到怎么办”的提问,这位局长回答:“该生态赔偿赔偿吧,反正依法办理。”在说“依法办理”的时候,显得欲言又止,没有底气。
可以想见,税收以及其他诸如关联产业、就业等经济方面的贡献,使得地方在治理污染企业时可能疲软乏力,缺乏破釜沉舟、壮士断腕的勇气。
由此也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场景:污染旷日持久,尽人皆知,而治理却治标不治本,缝缝补补。其结果是,企业攫取了利益,当地获得了税收和政绩,而被污染的耕地却很难修复。
据媒体梳理,近年来,涉事企业已多次因污染问题被各级环境督察“点名”,且有多次环保处罚记录。比如,2021年至2022年期间,该公司因废水、废气直排或超标排放而多次被群众举报投诉,当地相关部门调查后也确认群众反映问题属实,并要求企业进行整改,同时进行处罚,相关销号表上均标注了“已按要求完成整改”。而就在今年7月,当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还对该公司负责人进行了约谈,要求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,压实压紧工作责任,以更大决心、更强力度、更实举措,扎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。
如果该调查的调查了,该处罚的处罚了,该整改的整改了,在所有流程走完之后,迎来的却是污染仍在持续,怎么破?想要打破这样的循环困境,必须树立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理念,要切实改变不合时宜的发展逻辑,真正与落后的、高污染的生产力做一个切割。
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,不光以往那种“先污染、后治理”的路子走不通了,如今“边治边污”的做法同样行不通。再也不能为了短期、局部、个别的利益,而牺牲长远利益,给后代子孙留下一块块“毒地”。
税收固然是衡量企业的标准之一,但绝不是企业排污的底气。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【编辑:于晓】
中新网太原11月28日电 (记者 李新锁)秋收过后,山西沁水的田野里就铺满了玉米秸秆,怎样减轻农民耕种负担,还能创造经济效益?今年,沁水县借助市场化手段,培育秸秆收储运经营主体,通过“秸秆养牛、养羊”等模式,给秸秆找到新出路。
28日,在沁水县红土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(简称“红土地公司”)的肉牛养殖基地内,饲养员驾驶着撒料车将混有秸秆的草料投放在食槽内,一头头西门塔尔牛整齐排列从栏中探出头来取食。而在不久前,这些草料还是铺在农田上的秸秆。
沁水县秸秆离田养牛,变废为宝。沁水县农业农村局供图
作为农业大县,沁水县每年种植玉米、小麦35万亩左右,年产秸秆17万吨。
沁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作为山西的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,沁水将丰富的秸秆资源转化为畜牧产业发展优势,推行“秸秆养牛”模式,让“生态包袱”变成“绿色财富”。
沁水县红土地公司负责人何立业介绍,“企业用收草机把各村的玉米秸秆收回来,用搅拌机搅拌后加上饲料,就可以直接喂牛了”。
得益于丰富的秸秆资源,红土地公司计划明年扩建2栋牛舍,养殖规模从160头发展到450头,收储秸秆面积从1500亩扩大到5000亩。
晋城市农村社会事务中心资源环境站负责人李阳表示,近年来,沁水县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。目前,全县有养牛场100余家、年养牛量4000头;养羊场800余家、年养羊量19万头,年需秸秆量4.4万吨。
“过去,田间地头被随意丢弃的麦秆、玉米秆,如今成为牲畜的营养餐,不仅减轻了禁烧秸秆带来的环境压力,还为农民换来了真金白银。”李阳说,沁水县依托企业、种植大户、农机大户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,积极培育秸秆“收、储、运”市场化经营主体,现已申报主体9家,7家进行开工建设,2家完成土地平整。
沁水县秸秆离田养牛,变废为宝。沁水县农业农村局供图
作为秸秆回收、利用先行者,山西丰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沁丰表示,企业今年辐射服务了3个乡镇,涉及五六万亩土地,可回收秸秆约1万吨,毛收入预计在300多万元。
截至目前,沁水已完成秸秆离田6万亩,预计年底可达到10万亩,涉及12个乡镇,最终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收益约1500万元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%。(完)